国内的收入分配逻辑:工资并非决定性因素
在中国,工资虽然是最普遍的收入来源,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分配手段,尤其是对高收入群体而言。
在国内,能拿到50万元年薪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行业,尤其是外企。但如果换个说法——“一年能赚50万”,那范围就要广泛得多。例如,小承包商、个体经营者、自媒体博主等,做得不错的话,年入50万并不算难。然而,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,甚至与收入严重不匹配。
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依然是“师、医、公”(教师、医生、公务员)。但在体制内,99.9%的人如果完全不涉及灰色收入,仅靠工资,几乎不可能达到50万元年薪。这正是国内收入分配体系的核心问题。
房产:国内财富分配的核心手段
在中国,衡量中产阶级最重要的标准不是工资,而是房子。体制内的社会地位高,并非因为人人都有灰色收入,而是因为直到2015年前后,单位仍在提供各种形式的福利房。
此外,体制内的稳定收入+足额公积金,让员工能更早、更稳妥地上杠杆买房。这种房产分配方式,直接拉开了不同阶层的财富差距。
寻租:另一种重要的财富积累方式
除了房产,“寻租”也是国内财富分配的重要方式。这里的寻租不仅仅指权力寻租,也不限于公权力。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、资源不均衡的地方,就会有寻租的空间。
从大型项目的招投标,到街头摊贩与城管的关系,只要是有“操作空间”的地方,往往就会被利用来获取额外收益。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,但确实在国内更加普遍,导致了“人情社会”的盛行——送烟、送酒、维护关系,成为普遍现象。
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变成了:花100元,60元用于实际办事,40元用于各种“润滑”。
然而,寻租收入往往不稳定,难以长期维持。因此,国内即使年入50万的人,大多数也不会把这笔收入视为“铁杆庄稼”,而是时刻担心行业变化或政策调整。
日本与中国的差异:恒产决定恒心
有人拿日本来做对比。日本虽然经历了经济衰退,人均GDP已退居发达国家第二梯队,但其社会秩序仍然被广泛认可。其核心原因在于,日本在贫富差距控制和就业保障方面做得更好,普通人能获得“恒产”,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生活。
在日本,1000万日元的年收入可以持续30~40年,并有效转化为退休后的福利保障。而在中国,即使年赚50万,很多人也无法预测自己5年、10年后的经济状况。这正是两国在财富分配逻辑上的根本区别。
联系我们:
微信名称:
邮箱:
微信号:
业务类型:
简要说明您的情况和需求:
恭喜!!提交成功!!!
感谢咨询日本相关信息,我们会尽快联系您,请注意关注邮箱或微信